中醫創新中醫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介入,將有利于提高中醫能力和水平

2022-11-23 作者:道生 來源:道生醫療

中醫工作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產業化。中醫的守正需要審慎繼承、研究、發揚優秀的傳統資源,延續本質,吸古融今;中醫的創新較為復雜。中醫的發展許多“弱項”和“短板”,集中在這里。


中醫人工智能


中醫的創新應該在守正的前提下進行。要提出和解決中醫關鍵技術發展的瓶頸,不僅要聚焦中醫藥的特點,還要在提高能力、提高臨床診療水平和傳承效率方面取得更廣泛、更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在思維模式和理論理解上取得突破。

 

交叉學科的誕生和學科交叉的形成是學術發展的基本趨勢

 

學科一體化是未來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加快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力。隨著現代社會的日益復雜,大多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開始關注綜合研究,許多人關注整體結構和整體功能的系統科學。從某些角度或程度上看,它也類似于跨學科研究。事實上,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醫在這些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中醫藥創新迫切需要跨學科交叉研究來推進

 

中醫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學術體系。如何在更大程度上促進中醫藥創新,加強學科交叉,尋求新的科研范式,重視中醫與其他人文學科的交叉和跨越,從哲學、歷史、文學、醫學理論等方面進行綜合和交叉,特別是在社會學方面,中醫不僅是一門理論體系完整的疾病治療學科,也是一門社會學學科,是社會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素”,或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醫“理法方藥”可以參考,引入學科交叉,為己所用

 

中醫的“理法方藥”,“理”它是中醫的基礎。圍繞中醫理論的支點,探討生物學、大數據、中醫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介入,對中醫健康狀況的識別和評價、疾病風險的預測、對健康干預和疾病治療環節的理解和控制,將有利于提高中醫能力和水平。

 

中醫的脈學,有強度,有脈搏,有位置,有深淺,各種性能可以根據物理力學的一些規律,借助精密傳感器中醫脈象儀進行精細測量,我相信有一天,幾千年“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中醫脈學會有非??陀^、準確的描述。

 

簡而言之,中醫創新是中醫進步的核心,是中醫發展的驅動力。當代重大科技突破越來越依賴于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整合形成的綜合性、系統性、滲透性可以有效解決中醫藥面臨的一些新問題。一些新事物的例子表明,中醫創新與交叉學科、跨學科的探討將成為中醫取得原創性成果的一條途徑。


客服在線咨詢

400-088-1900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聯系客服

熱門文章

  1. 中醫診斷深化中醫藥綜合改革四篇文章

    中醫診斷深化中醫藥綜合改革四篇文章

    2023年北京市中醫藥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總結了2022年的工作,全面部署了2023年北京市中醫藥重點工作。要求以實現中醫藥現代化為目標,以深化中醫藥綜合改革為出發點,以回歸、扭轉、解決問題、拓展四篇文章為路徑。

  2. 中醫診斷引領國際針灸學科的學術發展

    中醫診斷引領國際針灸學科的學術發展

    針灸目前面臨著國外產業化和去中國化的嚴峻挑戰,近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提出,從針灸學科的國際發展和話語權來說,需要積極實施“以我為主”的大科學計劃,引領國際針灸學科的學術發展。

  3. 中醫診斷設備帶您了解如何打造中醫藥人才高地?

    中醫診斷設備帶您了解如何打造中醫藥人才高地?

    中醫藥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五千的斗爭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醫學科學。它是世界醫藥之林的瑰寶,為世界貢獻了中醫藥治療方案和中醫藥智慧。中醫藥院校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是中醫藥教育、人才和科技匯集的重要節點。如何利用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打造中醫藥人才高地?

  4. 中醫診斷設備帶您了解走出疫情大流行的標志是什么?

    中醫診斷設備帶您了解走出疫情大流行的標志是什么?

    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發狀態,防控形勢總體向好,平穩進入“乙類乙管”常態化防控階段。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中國取得了疫情防治的重大決定性勝利。



  5. 中醫診斷中醫理療行業的行業分析現狀

    中醫診斷中醫理療行業的行業分析現狀

    中醫理療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物理因素對人體產生有利反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它也是康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理因素通過局部直接作用和對神經和體液的間接作用引起人體反應,調節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等。以下是中醫理療行業的分析。

  6. 中醫診斷中醫藥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應該具備三種能力

    中醫診斷中醫藥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應該具備三種能力

    面對當代多元文化的沖擊,中醫文化的發展應該具備應對各種挑戰的能力。因此,中醫藥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應該具備三種能力:解釋、對話和服務。中醫文化需要三種能力來連接多元文化。